前,山东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共290个项目(人选)获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12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项目以及船海企业参与的项目获奖,创造了山东船海产业获奖数量新高。
这不仅是对山东船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肯定,更标志着其在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日前,山东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共290个项目(人选)获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12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项目以及船海企业参与的项目获奖,创造了山东船海产业获奖数量新高。
这不仅是对山东船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肯定,更标志着其在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曾经,山东船海产业面临着自主船型缺乏、核心技术不足等诸多难题。近几年,山东船海产业很大的精力就放在想方设法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上。如今,从高端客滚船到海上风电、从深远海养殖装备到智能船舶技术,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彰显了山东船海产业在补齐短板上取得的显著成效。

从本次获奖情况来看,山东船舶与海工产业不仅获奖数量创新高,获奖的水平层次也在不断提高。12个获奖项目中包括两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三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七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细看获奖项目可以发现,山东船海产业一大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覆盖领域更加广泛成为山东船海产业获奖项目的突出亮点。在反映高水平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的一等奖中,涵盖了高端船舶、海上风电、深远海大型养殖设施与智能装备等领域,充分彰显了山东船海产业绿色、高端、智能的转型成就,也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山东船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比如,自主船型缺乏、核心技术不足、建造精度有待提升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山东船企高端客滚船发展的关键共性挑战。面对这一行业“瓶颈”,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项目团队组织攻关,建立了高端客滚船高效设计与高精度建造技术体系,打造了以“参数溯源”为典型特征的高端客滚船平台化船型研发模式,创建了贯穿高端客滚船设计全过程的跨流程、多专业协同一体化标准设计体系,实现了舱室艺术与环境设计过程的耦合和协同,有效推动了船舶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产业升级,该项目此次成功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时,此次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海上风电机组结构设计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瞄准海上风电机组结构设计运维关键技术与工程难题,在海上风电机组结构设计分析理论、运维核心技术和装备体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被成功应用于30余项海上风电工程,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了行业影响力。
在12个获奖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有高校、科研院所的身影,通过越来越紧密的产学研相互结合,山东船海产业持续优化科技力量布局,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协同攻关,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不仅牢牢自主掌握科技创新的“话语权”,更为抓住行业发展趋势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源头活水”。
近年来,为弥补科技创新的短板,山东省船海产业将目光投向了产学研合作,探索山东船海产业开展科技创新的道路。一方面,积极推动船海装备领域国家和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产业创新平台等创新载体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资源,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涉船高校纷纷落户山东,加上原有的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资源,不仅为山东船海产业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果。
在12个获奖项目中,中国海洋大学参与了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海上风电机组结构设计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新型水声传感成像与智能解译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等多个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参与研制的“海上风电机组结构设计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E-Flexer系列高端客滚船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舰船用高速低噪声电机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与的“北斗高精度海洋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深海极端环境光学探测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