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一年半,前“亚洲最大船厂”再获突破
来源:龙de船人 | 作者:龙de船人 | 发布时间: 2025-04-21 | 2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复工复产一年半,泉州交发集团斥资20亿元盘活的泉州船厂再次晒成绩单。截至目前,泉州船厂累计维修并交付49艘船舶、共10种船型。


据泉州交发集团消息,近日,“德盛287”轮、“中船远洋”轮两艘巨型轮驶入泉州船厂,开启维修之旅。其中,“德盛287”轮是一艘海上起重平台工作船,有“海上大力士”之称,船上有起重设备,主要用于大件货物的装卸。这是泉州船厂自复工复产以来接修到的又一新船型。


从“国海安鸿”到“德盛287”“中船远洋”,泉州船厂已具备承接各类复杂船舶维修任务的专业能力,截至目前累计维修并交付49艘船舶、共10种船型。


“德盛287”轮船长120.73米,型宽40米,型深5.8米,配备双机、双桨,具有自航能力,主要为钻井平台提供物资堆放、水电供应、人员住宿等配套服务,并具备船舶动态定位系统(DPS)。这艘海上起重平台工作船于2021年改装完成后,一直服务于为海上风电塔筒、叶片、主机的起吊及安装提供强大保障。



“中船远洋”轮于2024年建成,总长172米,型宽43米,型深10.1米,总吨数达19623吨,属特大件甲板运输船,可以覆盖全球海上工程业务,包括远洋运输、远洋风电安装和海上平台施工配套服务。


泉州船厂将把“德盛287”风电安装平台改造成生活支持平台,并为其加装直升机平台、拆卸600吨吊机,做好主辅机修理,机电设备、通导系统、升降系统检修,主船体测厚与外板涂装等工作;对“中船远洋”船体主甲板加宽部分进行局部换板并加装舭龙骨,船舶修造品质“金招牌”持续擦亮。


资料显示,泉州船厂位于惠安斗尾港区,占地面积约2017亩,岸线总长约3.6公里,拥有在建、已建码头7座(其中30万吨级修船码头2座),规划码头2座,30万吨级船坞2座,10万吨级船坞2座,万吨级以下船台2座;主要室外大型起重机13台,车间内吊车55台等重要生产设备,是国内少有的30万吨级船舶能自由进出的不冻不淤的深水良港,是全国四大中转港之一。



泉州船厂前身为2004年成立的泉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是以船舶修理、船舶制造为主体、兼有海洋石油工程修造等生产能力的大型修造船厂,一度成长为“亚洲最大船厂”。


2007年,泉州船厂被香港上市民营企业泰山石化集团以1.7亿美元收购,3年后,泰山石化发布公告出售泉州船厂,中途多次更换买家,但一直未成功出售,直至2019年12月9日,福建省惠安县人民法院接受泉州船厂清盘申请。2020年11月23日,泉州船厂启动首次拍卖,起拍价约为8.52亿元,无人竞拍后流拍。


2021年1月,泉州交发集团二级权属企业泉州市交发置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价约12亿元高价竞得泉州船厂破产资产包,溢价高达76.9%,是破产船厂拍卖中少见的溢价成交案例。


2021年2月,泉州交发集团与惠安县委、县政府启动泉州船厂重组项目,根据计划,泉州市交发集团计划与惠安县合作,重组盘活斗尾港区泉州船厂项目,并引进修船、造船、海工制造和物流等产业业态,计划总投资20亿元;4月,成立全资子公司泉州交发船舶重工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和经营泉州船厂项目。


2023年9月,泉州船厂正式复工复产。重启后的泉州船厂将按修船、造船、海工(含大型钢构)三大功能进行产业定位,承袭原有船厂的总体规划,通过滚动发展逐步开展填平补齐能力建设,高标准开展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绿色科技型海洋装备维修保障基地,填补泉州市修造船智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空白,助力泉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